11月2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部直属高校扶贫工作进展及成效。2012年以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44所综合类和理工科为主的直属高校承担了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定点扶贫任务,2019年根据工作需要又新增20所直属高校参与定点扶贫,加上其余的11所承担滇西专项扶贫任务的直属高校,75所直属高校尽锐出战,全面投入脱贫攻坚战,成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一支重要力量,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扶贫路子。

教育部介绍,在75所直属高校尽锐出战、全部投入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上,统筹协调14所部省合建高校和西北师范大学结对帮扶开展扶贫工作,构建了部内司局、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协同推进扶贫工作的机制。探索和推动高校组团式扶贫工作,指导北京大学牵头成立“教育扶贫联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成立“农林扶贫联盟”、中山大学牵头成立“旅游扶贫联盟”、四川大学牵头成立“健康扶贫联盟”、电子科技大学牵头成立“消费扶贫联盟”、湖南大学牵头成立“非遗(文创)扶贫联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牵头成立“资源环境扶贫联盟” 、同济大学牵头成立“城乡规划扶贫联盟”。8个高校“扶贫联盟”制定章程、谋划工作、落地项目,推动高校扶贫方式从“独立团”向“集团军”转变。
截至2020年6月30日,64所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直属高校全面超额完成了责任书各项指标任务,教育部成为首个整体完成责任书任务的牵头单位,11所承担滇西专项任务高校也按照部党组要求如期高质量完成了既定指标任务。
教育部明确,下一步教育部在确保如期全面高质量完成高校扶贫各项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抓紧谋划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继续坚持直属高校定点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举措、资金支持力度、帮扶工作力量总体稳定。
教育部表示,将认真指导直属高校按照中央设立过渡期的决策部署,持续支持脱贫摘帽地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导直属高校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做好高校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谋划,科学研究制定好过渡期内相关帮扶工作的目标任务,确保政策和工作平稳过渡。结合高校特色优势,发挥已组建成立的8个高校“扶贫联盟”作用,大胆探索实践,为下一步全面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提供鲜活的经验和可复制推广的路径模式。